【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提出“到2030年,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启动,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科研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师生满意度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奋斗目标。在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各系围绕教育教学中心任务,以“强根基、建特色、促发展”为工作思路,积极研究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科学谋划工作计划。现将第二期电力工程系发展规划刊登如下:
以"双碳"目标实现为驱动,培养智慧能源与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020年,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指明了方向。作为学校的龙头特色专业,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电力工程系作为培养智慧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将在学校新一届党委领导下,以“双碳”目标实现为驱动做好学科发展和专业规划,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智慧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和人才需求分析
智慧能源作为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驱动的能源管理与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能源系统的精细化运营;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预测、调度和控制中的应用;三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能源交易和信任机制构建中的作用。这些技术特征决定了智慧能源人才需要具备能源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双重背景。
新型电力系统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正在经历从“源随荷动”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深刻变革。到2060年,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将经历新能源为装机主体、新能源发电成为电量主体两个阶段,这种发展路径对电力系统各环节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同样催生了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重构电气类专业群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重构电气类专业群,融合电气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能源与动力等,培养“能源-电气-信息-控制”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
设置课程体系模块,采用“基础模块”“方向模块”“实践模块”的架构,引入《CO2捕集与利用》《综合能源技术》等“双碳”特色课程,开设“电力人工智能微专业”,横向打通学科壁垒,增强学生对AI+能源应用的实践能力。
三、深化“校政企协”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深化与京津冀各级政府、河北省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保定电力装备行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英利能源、国能联合动力等单位合作,推进政策链、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建立电网企业、发电集团、新能源设备制造等多元参与的教学平台,配备覆盖智慧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全链条技术环节、充分体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的先进教学设备和仿真系统。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聚焦“智慧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让学生通过参加实际项目研发与生产,深入理解技术原理,掌握工程方法,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强化项目式教学方法,设计贯穿于多学期、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项目,鼓励跨专业组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建设虚实结合的教学平台和案例库,展现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电网调度控制等场景,学生可进行反复训练而无需担心安全风险,同时保留实体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效果;持续更新、整理和应用智慧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方面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五、完善评价体系,推进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涵盖知识掌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行业发展与需求、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建立电气类专业群建设与智慧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对接机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新兴技术领域及时开发相应课程模块。建立教学反思和经验分享机制,鼓励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竞赛和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树立质量标杆;建立学生反馈渠道,及时解决“教、学、做”中遇到的问题。
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勇于面对现有教师年轻人比例高、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科研训练、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招聘高层次人才、参加行业大赛和专项技术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供稿单位:电力工程系)